標籤

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

Ruminating on Asset Allocation 讀後感

 剛好最近有點投資操作,準備rebalance一下自己的portfolio。讀這篇也來得合時。

簡化Howard Marks的觀點,就是資產只會分作兩種,要不是防守型,要不是進攻型。兩者的分別是風險的分別。並不是低風險的就不會輸,高低風險的資產是指它可能賺/蝕多少。

進攻型的資產,賺的時候賺更多,蝕的時候也蝕更多,也可以是在範圍裏的任何一個點。



防守型的資產,賺的時候賺更少,蝕的時候也蝕更少,回報的範圍相對容易估計。

(債券就是這樣,除非違約,否則回報是能準確計算的)

兩張圖合起來,可見防守型的回報通常(較大機率)比進攻型低。

但Howard Marks認為,近年來防守型的回報比以往要高。(右移了)所以他增加了債務類的投資品。


到最後,從來都沒有「最好的投資策略」,只有高風險或低風險。要看的就只是你如何配置你的組合,進攻或是防守,兩者必然有輕重。如果想要的是「平衡」,那麼組合的目標也許未必是「最大化利潤」而是「最佳化」—To my mind, it shouldn’t be “wealth,” but “wealth pursued in an appropriate way,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vestor’s wants and needs.”








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

富人思維

 我patreon的其中一個關注的作家是鄭立。

他不是財經作家,也不算時事作家。他寫的話題確是有不少牽涉到政治,但比較多是歷史上的政治,另外就是遊戲相關的文章,這些都和他的背景有關。

我和朋友猜他大概應該是個30到40歳的中年人。他是一個台灣香港雙重身分的遊戲公司老闆,好像是讀工科出身,但後來去讀了一個歷史的碩士。我猜他四十出頭,朋友猜他三十中後。

當時就是因為這個亦師亦友的朋友推介我才會走去看鄭立,起初不以為然,應該是因為看不懂。我覺得沒有甚麼實用價值,或者嫌他太長篇大論。那時候的我已經放下了閱讀一段時間,後來重新開始拾回閱讀的樂趣,好奇之下也重新關注了鄭立,反正他有很多文章是免費閱讀的。自從閱讀能力升了,這個長度的文章也開始變成基本閱讀長度了。結果到了現在也一直免費關注獲得他的Patreon文章。

結果我發現,對於我來說,他的文章是很有營養的。他懂很多歷史,從歷史中他指出了很多現時在發生的政局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。他也有指出很多經濟、權力、階級之間的關係。對於很多主流年輕人(像我這些90後)的思想中的概念,點出了當中的謬誤。有很多觀點我都是之前沒有想過,或者人云亦云。土地、政府、階層、權力,在我看來的「現代秩序」,其實是人性千百來的本質,只是換了個面貌。我亦因始而對時事的解讀多了一番了然於心。

後來,我走了去和我那位朋友去再提起鄭立,朋友卻跟我說自己並不完全同意鄭立的觀點。

朋友當時跟我推介鄭立,是因為覺得鄭立寫的東西對年輕人來說比較容易接納,比較容易入口(這點我可不敢肯定,至少我身邊的朋友應該不願看。對年輕人來說,現實太赤裸。),所以才會叫我去看。我問朋友,你不同意甚麼,朋友說其實大抵上都沒有甚麼意見,但鄭立對富人的描述不準確。

我朋友是一個富人,中產出身,但現在是一個絕對的富人,身邊也有一些更富有的富人。我有追問但這種描述的感覺大抵也是一些說不清的東西。我之前花了一些時間去思考,在閱讀時嘗試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但也不得其然。後來終於想明白。

我這個朋友並不是階級制度下的受害者。朋友身邊的富人,也是白手起家的人。鄭立文章中的世界觀,階級是近乎無法翻轉的,中產也不是與窮人有多大的距離。但正正是這種思維上的分別,就算你有幾多歷史,幾多理論去証明向上流動是近乎不可能,但這個世界是存在成功向上的人,而他們學識也多,但就是不會被知識綑綁著。並不是說向上並不伴隨風險,但就如投資一樣,不投資其實也是一種風險

這就是中產和富人之間的分野。不是知識,而是信念。

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

一個投機者的告白-讀後感

 老實說,看不明白的地方太多了。

對於宏觀經濟我有很多未理解的地方,以致作者引用很多歷史上的大機會時,我並不理解當中的邏輯。俄羅斯違約、金本位脫鈎、德國在戰後拒絕通脹。我現時無法理解事件是如何發生,更無法評論他的觀點。

不過就算能理解,還只是第一步。歷史不會重覆,也無法預測,所以是理解之後才能觀察,架構自己的理論,以及在市場上驗証。

話雖如此,本書給我的啟發還是不少。

他給我區分了投資者、投機會、賭徒等等的不同市場參與者。我一直認為「投資」才是王道,「投機」就是在賭。其實是單純地否定了內心投機的動機,如果因此而將自己一些投機的行為美化成投資,倒不如分清楚,如果想投機,就容許自己投機。

作者也指出了他過往的一些投機行為,低價買進某行業最差的公司,看好該行業,最後大賺差價。這是投機,不是投資。投資更像是和經營營運有關的東西。

事實上留意到不少平民投資blogger,是投資投機雙軌並行的。

而投機的確是比投資更可以獲取巨額利潤,當然風險同時不會少。

最近都很喜愛玩鋤大Dee,是因為有思考風險的因素。以手牌和場上所有的資訊,判斷自己應該進攻還是防守。就算手牌亮麗,冒風險的後果可以把前幾局贏回來的一次輸掉,有時遇到同花順也要忍痛拆開,為的就是要安全;相反有足夠信心的話盡量贏盡,把握好手牌時大勝,會令你在手牌平平時有更好的緩衝。

一個投機者最重要的是思考,不停思考。

所有消息出理的時候經已price-in,你要思考的是未被price-in的事情。不要跟著羊群走。例如減息,即使未開始減息,減息的消息一出,減息的預期經已完全反映在市場,到真正要減息時,反而市場未必有預期的反應。


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

Memos from Howard Marks - Mr. Market Miscalculates (20240822)

 ## Mr. Market Miscalculates (20240822)

- 引出「市場先生」的概念

- 概述自2019年covid以來的市場氣氛

- 2019: covid->經濟差->印錢->通脹

- 2022中: 通脹->加息->未來幾年經濟好差

- 2022尾: 原來經濟慢發展都可以壓抑通脹,可以開始減息

- 今年7月,fed決定減息

- 日本加息,市場震盪

- 美國好多mix signal

- 現實世界我們做判斷通常都遊走於「還不錯」和「不太好」之間,但投資市場則是由「極好」和「極壞」兩者之間跳躍

- 市場上資訊非常容易地透過以誐傳誐被扭曲和無限放大

- 投資者天生就有樂觀的傾向

- 有向諺語叫「Buy on rumors, Sell on news」指的是當好消息用盡以及都被體現後,出現的就只有壞消息。但諷刺地好像大家演釋成Buy on rumors, Buy on news

- 投資是沒有金科玉律的,只有分析和洞見

- 短期價格上落只有兩個原因:投資者情緒、供應和需求

- 市場每天的變動就是個情緒變壓計,你不能太認真去看待它

- 記住市場先生的比喻,你不要用情緒和他交易、用分析!


理解和分析是很不一樣的行為。

作為一個投資者不能停留在理解的層面,還要作出分析,而只有分析才是真正的能力所在。

最近在看科斯托蘭尼的書,記得他寫:教車師傳說他永遠也學不懂駕駛,因為他只會看著自己的車頭。自此之後他就脫胎換骨。

國債與利息(1)

 ### 國債的基本運作

#### 甚麼是國債

基本上,國債就是國家欠的債。欠債的對象可以是國民、外國人、金融機構或者其他國家。所以同樣可以理解成國家在借錢,去應付營運一個國家的開支。就像一家茶餐廳,要付開支,包括租金、人工、食材、廚具。你可能會問,不是有創業本金或者營運收入的嗎?為甚麼一定要借貸?如果以茶餐廳的角度,借貸的好處是可以擴大經濟規模,可以用較少的本金,甚至無本金去生利,亦不受限於資金回籠,總不能等待有充足收入時才去付開支。況且市道有週期,沒有人保證生意能長期賺錢,沒有收入的日子,開支還是要付,所以借貸就成了其中一項支金來源。國家也是一樣,只不過是一間更大更複雜的公司。國防、基建、福利、人工等等就是國家的開支,而國家用的錢,其中一個來源就是借回來。


支付開資的錢是借回來,那是從哪裡借回來?任何人。你和我也可以買到國債,但你我等普通百姓,為甚麼會想借錢給國家,錢太多了嗎?還真的是。如果你是一個月光族,每月賺多少花多少,那的確和你無關。但如果你每賺的錢多於你花的錢,比如說你月入$10000,開支付$8000。你有$2000剩,你想把它儲起來供日後花費。可能你只是想積谷防飢,又或都計劃將來的讀書、首期等。但這時候你要面對一個問題:「通漲」。物價有可能隨時間上升,你今天買一個模型要$100,如果你面對2%的通漲,明年就要$102才能買到。你今年存起的$100所代表的價值,去到明年就經已貶值,不值今年的$100。但現在你有一個選擇,你可以成為別人的債主。因為當你借錢出去的時候,你是可以收回利息的,如果你借錢給別人的利息追得上通漲,那麼恭喜你,你己經成功抗通漲。


那借錢出去,借給誰?借給熟人,可以,但不算太有保障,而且會還錢的人,不一定要向你借錢;借給上市公司,他們做生意一定有借貸需求,但上市公司碰上經濟不景都可以倒閉,有沒有更可靠的選擇?有,國家。國家不會倒閉,不會跑數了吧?還真的會,不過我們現在說的是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,美國。由於種種原因包括經濟、政治、軍事的實力,美國的國債是公認為無風險的資產。也就是說,美國是最不可能會走數的債仔,借錢給美國是一定可以收回本金的(理論上)。


如果你決定了借錢給美國,假設你借出USD$1000。(你和人家交易當然是用他們的貨幣),他們就會給你一張「借據」,上面列明了你借出了多少的本金,他們要支付多少利息,以及甚麼時候償還本金。這張借據就是國債了。常常聽說中國有多少美國國債在手,也可以中國借了錢給美國,有價值多少的「借據」在手。當然現代甚麼都電子化就不會有實體的債券,但以往是真的一張紙寫著剛提及的資料,還有Coupon(票息)可以撕下來(像雜誌優惠巻一樣)去領取那一期的債息。


#### 債券數字概念

為了進一步解釋更深入的概念,包括現時經濟環境,首先要搞清楚債券的幾個基礎概念。

我們回到了剛才的假設,你想借錢出去收息抗通漲,又或都換個說法,你想買美國債券。買多少?你剛好有$1000美金。但你又不是一個想得很長遠的人,你不想借出去太長時間;又或者只要多一年時間你就儲夠錢買你想要的東西。那麼我們就挑一年期的美國債券。那代表甚麼?代表你花了一USD$1000買了一張USD$1000面值的一年期美國債券,期間你會收到相應的利息,一年後你會收回USD$1000的本金。現時一年期美國債券的票息大概是4.3%。那你一年後可以獲取的就是你的本金(USD $1000)以及一年的利息(1000 x 4.3% = USD $43),總數是USD $1043。這是如果這一年的通脹不超過4.3%,你就成功抗通漲了。不過現實世界的一年期貸算計有一點點不一樣,雖然原則是不變的。短年期的國債叫做Bills,你一年後會收回USD $1000,那已經是本金連利息,你是以折扣價的本金去買入。


本金 x (1 + 利率) = 票面價值(就是你的最後會收回的所有錢)。

本金 x (1 +4.3%) = 1000

本金 = 1000/1.043

本金 = 958.77


所以你買一年期(Maturity)USD $1000(Face Value)的債卷,你是花USD $958.77(Price)去購買的,而票面息率就是4.3%(Coupon)。債券是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,所以供應和需求都會影響到價格,票面價值為USD $1000 4.3%Coupon rate的債券,發行時價值$958.77,但在交易時可能會是以$960或者$956成交,這張債券最後到期時你還是會得到$1000,但你付出你的成本不同,你獲得的利息也不同。假設你以$960成交

本金 x (1 + 利息) = 票面價值

960x (1 + 利率) = 1000

 利率 = 1000/960 -1 = 4.1666667%

這個以交易價計算出來的利率4.167%就稱為收益率/殖利率(yield)了。不難看出,yield和price是持相反關係的。

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

2024.08.26 國際財經新聞

  • 美國經濟數字
  • Jackson Hole舉辦的央行年會,FED主席指出未來方向
  • 加拿大/英國/歐洲/澳洲的利息政策動向
  • 再談日本困境
  • 微軟下調AI收入預測

美國經濟數字

非農數字下修

原來已公佈的就業數據還會調整。這次對之前的數字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正,比之前大量地減少了。有一說是之前為了做好所以報大數,真相不得而知。總之修正數據比之前減少,就暗示著之前的經濟沒有想像中的好,放緩可能來得比預期中更早。

Jackson Hole央行年會

FED主席確認了減息的路線,因為通漲以及勞動力兩者都開始降温,未來會繼續減息以防止經濟下行。減息是振興經濟的舉動,所以也同樣暗示著FED對未來前景不樂觀的看法,才要開始準備。

市場有預期未來9月、11月、12月的FOMC都會各減1/4厘,如此就會在2024年減75點子。目前傾向認為會減1/4厘的比較多。

各國的經濟政策也會隨著FED開始減息而進行調整。

西方各國

加拿大

加國本身利息已經比美國低,目前為4.5%。4月已經開始減息,加上CPI由2.7%下降到2.5%,有足夠條件減息。經濟都有點放緩。作為與美國相鄰的國家,兩國之間的貿易一定不少,所以加拿大有很大的機會會跟隨美國的步伐再減。加拿大係減息最多的多的主要國家。

英國

英國八月才減了一次息。市場預期9月再減的機會不大。反而11月減息的可能性比較大。

歐洲

9月有可能減息。
Plot twist: 美國減息75點子起,可能比歐洲英國更多。

澳洲

澳洲表明不會減息。目前通漲3.9%,距離2%甚遠,甚至有聽過加息的說法。2024年就算減都只會減一次息。

日本

日本方面我自己進還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,暫時先搬字過紙。

日本CPI 2.7% ,加速上升。7月出入口數字下跌,更嚴重的貿易逆差。日本央行行長表明準備加息。日本官方就曾透過干預市場來控製日圓走趨,來避免貶值,加劇通漲,但美國不容許。(為甚麼? 何謂不容許? 採取甚麼手段? )(為甚麼貶值會惡化通漲?)7月時加息就導致市場大震盪。

美國減息日本加息,息差收窄一定會對日圓價格有影響。

日圓升值的話通漲壓力可能會少一點,但經濟可能會差一點。(?)(出口減、旅遊減、內需未知)

基本上暫時可以肯定就算日本會加息也不可能至2%。

IMF同意日本可以加息。

但加息會對國債價格下跌。

日圓已經連續10年貶值,但同時亦因此一直加劇通漲。

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

科技戰國 - 讀後感

已經一段時間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本地作家所寫的投資類書藉。

大概2個多月前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,一直都有留意作者的動向但從未拜讀。知道作者已經出版第三本著作了,抱著好奇的心情去淺讀一下。沒想到比我想像中更平易近人,於是借回家慢慢細看。

看了這本書的內容,對近年所有的科技熱話都有了個基本的認識。Duncan的確做到了令讀者明白到科技業公司並不代表一定高深莫測,同埋令我願意踏出第一步去多了解科技公司的本質,而不只是當時的熱話。


出版和現在事隔數年,當時熱話是虛擬貨幣,後來是元宇宙,到現在AI的熱潮都開始冷卻。整個投資氣氛變了又變。但我依然不會說這本書來得太遲,反而是來得合時。如果早幾年去看,我的心態反而未夠成熟,看了也是水過鴨背。我就算以往也不是那種亂跟號碼的人,但以前的我會以為看了一本書就是做了功課,準備好了。也不知道這是種甚麼心態,認知障礙吧。


書的主要部是談及幾個熱門科技業,有種看歷史的感覺,但不悶。認真去看的話就很容易理解為甚麼intel以前是冠軍,但現在卻不及Nvida。然後因為科技業很多時候都是環環相扣,所以你會看到每一個產業都會提起另一產業的公司,起初不理解,去到更後的章節就會清楚那公司的產品、地位、上下游。再回去看就更加通順。


這次閱讀的時候,應用了主動閱讀的技巧,對於理解立面來比以往更加得心應手。有些詞彙不認識,先記下來。我通常都是坐長途地鐵的時候看書。然後到一些不方便拿書的時候,例如轉車,就會上網搜尋或者用Perplexity。先進製程就是7nm做分水嶺,甚麼是晶圓等等。然後提出一些問題,例如intel的歿落其一是因為不像arm一般度身訂做,但又是否表示度身訂做就是王道?還是因為時代的因素(經濟好、QE錢多、科技競賽)才利好這種發展方向?很多知識在這個過程中開始變得立體,而非生硬的文字。


除此以外作者章節之間都會插入一些想法,刺激一下思考,這種做法令我覺得很有温度,也是大量資訊之間的一個緩衝。另外就是他投資路上的心路歷程以及投資的哲學。沒有狗血般的大翻身,只有現實的「輸到痛」,然後痛定思痛去找出適合自己的路。對「一次又一次起步去學投資」的我來說,是一種温暖而平實的鼓勵。


不得不說,這本科技商普書,真的令我這種平民大開眼界。感激Duncan以業內人士的知識,配合作家的文筆,令行外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。不枉我遲了2星期還書也一定要看完(笑),而且會買一本傍身,因為日後必會再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