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

投資始於理財。吹摯友

在取之有道的一篇舊文章留言時,提及到「踏車棚效應」。所以我現在聊天時,大多都只會說是在學習理財(財務知識),而非說自己在投資。

不過有時候和朋友分享財務知識也是一種樂趣。最近一個老友(醫生仔)知道我一直有在學習,所以特意問我有沒有甚麼入門書籍可以介紹。故名思義,醫生仔他是剛畢業的醫科生。他提起自己即將工作,每月會有一筆可觀的收入,而同樣作為社會新鮮人,他是從未處理過一筆如此(相對上)龐大的現金,所以他想儘早學懂如何可以有效處理好這筆薪金,而非隨意花費。始終如始龐大的消費能力確是一個很大的誘惑,一不留神自然會傾向提升生活質素而變月光族。

望到他的顧慮,相信大家都感覺得到醫生仔是一個穩重的人。事實上他自少一直都是穩重乖仔型,比我更識諗,好多野都係我問佢意見多。其他人可能都係一句:「你性格咁穩陣,慳住洗儲下錢ok架喇。」錯唔晒,不過作為死黨當然唔會就咁交一句行貨hea佢。何況我亦有朋友提起過,他認識的一個AO現年30中後期,高薪厚職,竟然吐苦水買不到樓,相反同桌朋友們收入未必及得上AO,但都至少有一個物業揸手,可見理財係幾重要?

講返我朋友醫生仔,佢提出左一點,係話想穩健,而唔係炒上炒落賺大錢。其實佢性格同投資取向都好適合價值投資,所以第一時間介紹了取之有道的blog和書,因為自己也是從這裡開始入門價值投資。個人認為價值投資,心態是一切的基礎,止凡的著作是我目前所閱讀過最有效實在而不取巧的吸收方法,而且香港背景,夠貼身。同時又介紹左窮家有道窮一生,因為內容非常貼地,90後好啱睇。再介紹黃澤基先生嘅反轉腦袋投資學,呢本書就比較涉及操作手法,但絕不複雜。學習方法嘅成本低,但相對投資回報高。要價值投資中選中一匹千里馬,可能要花上好多時間,了解公司運作、財務、行業、市場,可算是終身學習;相反盈富操作法非常簡單,重點只在心理質素,同埋「常識」。或者咁講,其實我都只係一個遙望財自門檻嘅新手,而我嘅做法都一樣係盈富,因為最重要係清楚自己嘅能力圈。喺自己能力範圍內投資,係降低風險嘅最佳方法。當我現在未學識去了解一間公司時(生意模式、會計三寶、管理文化等),而去投資落一間公司度,咁做係莽愚嘅。所以喺我有信心去搵出一匹千里馬之前,我都只會係用盈富基金作為我嘅資產增值工具。

但隨後我再諗深一層,發現我以上嘅推薦未必係最合適佢。於是我問左佢一條問題:「你有冇記賬嘅習慣?」「以前有用app,但之後甩左就冇再記。」好正常,因為我都試過。一開始係用app,之後改用google form(參考做法)。但最近改用左excel,先至真正感受到記賬嘅威力。喺推介我嘅記賬方法前,講下記賬係有幾重要。我一直以來作為學生,既無固定零用錢,又無固定收入,洗錢大概就係憑感覺。即使係一個慳家嘅人,但憑感覺洗錢代表住其實我對金錢嘅流動係冇認知嘅。會有「食米唔知價」嘅情況出現,問我一個月嘅花費係幾多,我答唔出,又或者我跟本俾一個自以爲岩但錯嘅答案你。有同齡朋友都有留意投資同財務自由,甚至好像比我更懂得更深入,佢同我講佢覺得財務自由可行性好大,只要慳啲洗。佢話佢一個月洗$3000蚊,並非完全冇可能,只係信不信由你。記賬只係理財第一步,因為你要知道自己啲錢點流出,先可以做到下一步。邊啲位係必須花費(e.g.交通),邊啲位係隨心洗,可能原來自己花左過50%嘅錢喺娛樂或者奢侈品上,如果冇記賬就未必留意到。有左上個月嘅記錄,下個月就可以做預算。第一次預算未必一步到位,可能會預得太多或太少,要多幾個月嘅經驗黎調整,但起碼個大方向冇錯。預算唔係牢不可破嘅天條,而係俾你有個standard,知道洗幾多錢係合理。有左預算,你可以就住黎洗,如果未到15號你就洗左一半Budget,咁你就會小心啲開始節制;佢作用係一個reference,減少你因隨心消費而洗凸嘅可能性。而當你係一個有收入嘅人,你會知道你每個喺扣除生活所需後有幾多錢剩,從而再去諗點運用呢一筆「閒錢」,儲蓄?保險?旅遊?Fuck you money?資產增值?呢個時候先係正式開始考慮點去投資嘅時候。

因此我介紹左佢我自己嘅記帳方法。我係用艾爾文網站上嘅Excel範本,呢個係我用過後最能感受得到金錢流動嘅記賬工具,有種站在巨人的肩膀嘅感覺,因為佢確實建立左一個好全面嘅工具,免去左自己摸索嘅好多麻煩。同普通記賬軟體一樣,有記錄花費嘅部分。呢一點我嘅建議係平時儘量用電子貨幣/信用卡/銀行卡去取締現金,因為可以令你嘅消費有跡可尋。有時生活上未必方便即時記得,或者唔記得mark低,事後又唔記得左洗左幾多錢。所以我養成左每晚翻到屋企記賬嘅習慣,翻查八達通用左幾多錢,如果銀包嘅現金少左先諗翻用左喺邊,通常唔會多過兩三筆。另一個範本全面嘅地方係會劃分負債、信用卡、電子貨幣、多個銀行帳戶、固定繳款等,不在此論述,就等大家去發掘。自此之後,我可以話一蚊都冇放過,準確知道自己銀包有幾錢cash,知道啲錢點流,就算有咩唔清楚,喺一頁excel入面都會一目了然。Last but not least,佢個excel可以配合六個罐子理財法。大概就係將收入分為六份,例如 財務自由帳戶(10%);教育帳戶(10%);生活必需帳戶(55%);玩樂帳戶(10%);支出用長期儲蓄帳戶(10%);贈與帳戶(5%)。我覺得係一個好有效嘅理財入門方法,詳情可以去艾爾文網站上睇下。佢嘅Youtube channel都學到好多觀念、心態同方法,只係除左佢對借貸嘅抗拒我不太認同。

雖然醫生本業並非一定會有助於我朋友擅於理財,但不代表不能財務自由,記得止凡兄寫過一個每年收息過千萬的匯豐神級股東,正是一名醫生。投資經典<<投資金律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>>的作者是一名醫學博士。只要心態正確,專業人士的財自之路很有可能會比其他人順暢呢。共勉之。


P.S. <<吹摯友>>為農夫C君的一首歌,很有趣的,可以聽聽。

(於2019年5月2日校訂修改)

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

閱讀與不為

        這兩天終於花時間看了鴻觀的第156期-鍛鍊大腦思維肌肉。這是從AC兄的Blog看到的最近一篇文章得知(深度閱讀-「聽過你會忘記,看過你會記得,做過你才真正明白」)。他的文章中有筆錄影片的精華,可以去看看。自己十分熱衷於閱讀,是以立馬在Google搜尋了一下鴻觀,並而存下待看。看後又見片中提及另一有關於閱讀的影片(鸿观 第130期 海量阅读方法论),於是又把其看完。看後有點心得想分享一下。

        先說一下我的看法。我普通話不算太好,就是那種能溝通,但一說到某些單字就會令內地和台灣朋友聽的很頭痛,很頭大。(反省中)但我看知識短片時,多數是會調1.5或以2倍速的。當然這歸功於字幕。當中有數個原因,一來是省時間,這很重要。有看過內地綜藝或劇集,也是倍速觀看。二來,倍速看,有一個好處,會更集中,個腦轉得更快。這只是個人感覺,因為一個人集中力有限,有時候講者未說到重點,但思緒飄走了,時常發生。倍速觀看時,分心情況反而減少了,可能是怕資訊走漏了。寧願在大腦處理不及資訊或者不理解時減速回頭看。我在上線上課程是也有如此的習慣。

        鴻觀我是從來沒有看過的,也沒有聽說過。看完影片的印象是正面的,一來對他所講的閱讀觀感十分認同,也同意他所說的觸類旁通。讀得快的方法是多讀,學得快的方法是多學。似是廢話,但大道至簡。第二觀感就是覺得講者宋鴻兵這人,知識量也太恐怖了吧。搜尋了一下,原來是《貨幣戰爭》的作者,那頓時覺得理所當然了。自己是沒有看過《貨幣戰爭》,但也記得推出當時所引起的話題性之高,大家都說起經濟背後的陰謀論,世界的另一面。所以說,歴史經濟是作者的老本行。儘管如此,當看到講者信手拈來,知識的淵博,對歴史的透徹了解,總覺得好像⋯⋯若然不讀破萬卷書,就難以真正分析世局。他在視頻裏確是把自己的世界認知框的架從粗到幼分享一次,要對一個知識領域有獨到的見解,就不得先對其有透徹的了解吧。看他分析經濟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和他的距離太遠了,狠不得此刻立刻放下手機去刨書。例如他說到一個商人不但要了解山峽之間有多少路線,還要在當主要路線受阻之時,立刻走哪一條路線能為他帶來多少的利潤變化。這樣一來,好像真的不把一切通曉就無法成就大事。
  
        大量閱讀確是學習之基礎。不過,如果因此立馬去看書,又或者想嘗一迎頭趕上,通讀世史,不一定有錯,但怕會捉錯用神。要先明白一點,即使一個人願意傾囊相授,但他亦只能按照他的經驗去分享。宋鴻兵分享的,是他如何構成他的知識架構,他分析世局時的根砥。但要注意兩點,一是他分析的是他找出來的路,可作參考,但未必人人最高效學習的方法都走同一條路。二是他本行是研究世界政治經濟,如果閣下目標一致,相信他介紹那幾本書也是必看的推薦了;但如果只是想投資理財,又需要對歷史世情知多少,或者是否要藉此猜度推斷世界日後動向?那就要自行判斷了。
        所以說:不做甚麼,比要做甚麼來得更重要。看主持學識淵博,見解獨到,琅琅上口,一個字,帥,想立碼仿效。但人的時間有限,做一件事所花的時間,就是另一件事的機會成本。如果我花時間學他,就等於少了時間學理財或其他事物,日後導向的結果也不同,要好好考量清楚。看艾爾文的頻道時他引用了巴菲特的名言故事(?),我找不回那短片,但卻在他網站找到相近的文章在你圈出最重要的5個之後,那20個目標就是你不計一切代價也要避開去做的事。無論如何,你都不能因為這些目標而分心,直到你完成那5個優先目標為止。 巴菲特自己也不是一個會單按經濟局勢下決定的價值投資者,分出資訊及雜訊,這就是個例子。知易行難,我自己也一直逼自己去內化這個觀念。我自己也是一個貪心又三心兩意的人,打字是用速成,後來聽說倉頡可以打更快,現在又練成了倉頡。但心裡又想轉用拼音,順便有助於普通話自學。語文也是,英文未有學好,又去學日文,又想學普通話添加本錢。想學投資理財,又想身體健壯,又想學寫程式。

        其中這是世代問題,對現在我這年紀的人來說,很普遍,對下世代來說只會更普遍。我是大概在去年明白到這點,那時候很常看Jordan B Peterson的短片和Mark Manson的文章。自從有互聯網的出現,我們能接觸事物的量比過往是幾何級數上升,選擇也自然多了。以前可能大多是子承父業或學校科目,總之工種限於你身邊能接觸的。現在,開箱拍片可以是一個職業,DIY紙皮cosply可以是一個channel,門檻比以前大大降低了。除多了選擇外,另一個問題是Fear of Missing Out。廣東話,三個字,怕執輸。網上看見每個網紅KOL都有一技之長,你想做下一個止凡,但做下一個達哥都好似幾吸引,做下一個kim kardashian好似都唔錯。乜都想做,最後?徐公子小說《神遊》嘅呢個比喻好,登頂嘅路有好多條,但要成功登頂,你只能走一條;但當你會當凌絕頂,亦自然可以看清上山的每一條路。人一生時間,有限。你要選擇專注做一件事,意味著你要放棄其他咁多樣選項嘅可能性。呢種放棄/犧牲係痛苦嘅,所以唔易做,亦好多人唔願意做。感性上,大腦只會望到「嘩,如果我行動去做XXX(某件事/目標),我咪同時做唔做同Elon Musk+G-Dragon+畫家+煮師+股神⋯⋯etc」; 但理性上,呢種痛苦係必須經歷,因為呢個係前行嘅唯一選擇。明白這種痛苦是無法避免,接納它,然後伴著它向你的目標走,不然只會原地踏步,停滯不前。 

        雖說若水三千,只取一瓢,但不是說一生只能做一件事,只是一個當下只能有一個目標。即使例如專心想做好一盤小生意,生產、銷售、運輸、廣告、資金等,要處理的事多如恆河沙數,總不能只做好生產就算一門成功生意吧,但是一個當下只能有一個目標。就如我現在去學踩板,下山練剎車,失敗了,教練問我,你上板時在想甚麼。我答他,眼望的方向,腳跟有否踩實,入彎pre-crave夠不夠深。他說,不要想幾件事,一次只集中改好一個地方。每個部分都諗,最後就會顧此失彼。一次只集中改好一個地方,練熟了那部分,再調整下一部分。目標可以訂得大,但行動之時一定要專注,不能被美好願景所分心。


        本想藉此歸納一下自己的閱讀方法及心得,但時間有限,留有緣再寫吧。 

(於2019年4月4日校訂修改)

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

電子書與掃描

之前一直想寫一下有關家父的投資習慣,不過幾翻思考下發覺現在未必是一個好時機去客觀評論他。不想變成一篇有關父子衝突與矛盾的文章,也許留待日後再執筆於此會比較好。
自己是喜愛讀書之人。大部份比較傳統的愛書之人都比較喜歡實體書,我也不例外。但事實上,我是一個電子書的支持者。一直希望取之有道系列能夠電子化,直至最近看到鐘記的第一本著作發行電子書,簡直是喜出望外。個人不知電子書的出版的難度及技術,以自己對資訊科技的理解,相信如果一本書已經出版實體書,再出版電子書的邊際成本應該近乎零。因為內容、排版、設計、教對等經已做好,唯一我未能確認的成本大概就是與google play等電子書平台,是否需要租位或分拆利潤。不管如何,看到亮光文化有出版電子書,也深感高興,希望日後會更進一步發展電子書市場。

話說回來,我既說自己喜歡實體書,何以又對電子書如此支持?電子書與實體書的優劣比較,已不是新鮮的討論話題,所以我也不在此冗贅了。對於此,我的著眼點是"空間"。實體書佔實體空間,電子書佔的只是硬碟空間。若將兩者量化,香港寸金尺土,每一百本書的存放大概可轉換為尺價,視乎擺放方法(展視與否、垂直疊放與否); 電子書則是多少mb一本,用外置hard disk黎計翻的話,概信存放費用高下立見。除了以經濟價值計算,其實就存放書本身也是一個考慮。相信愛書之人都有幻想過一幅滿滿的書牆或書櫃,又可作裝飾用途,我也有過這種幻想。但事實上,書櫃當中,有多少書是常看,未看,會再看? 書這種東西,是知識的載體。擁有一本書不等於擁有內裏的知道,同樣擁一個pdf亦然。買了某本書然後放了十年,騙自己終有一天會看的經歷,我有過。不知你又有沒有?


這種想法可能源自於家裡的地方並不多,也源於裝修出了點錯誤。至於我依舊堅稱自己是實體書的支持者,是因為我認為只有特別的實體書有資格留下吧,也就是所謂的床頭書。每人對特別的定義也不同,但相信隨著一個人的成長,所珍愛的書也會因而有所改變。

回歸正題。有時候出版社確是沒有出版電子書,又或者已絕版的書,只能借閱(我是圖書館的長期擁躉),就令我萌生起掃描書籍的想法。大學時候由於要寫論文,也順便幫教授完整掃描一本書,以揭頁方式遂頁掃描,可真謂廢時失事,回想起也怕怕。去英國前試過把幾本書以拆骨的方式自動掃描,爽快得很,但掃描後實體書亦無法轉贈他人,實在可惜。香港我看不見有掃描服務,大概是怕版權的灰色地帶,外國和台灣也有這種服務,但拆骨與不拆骨的價格相差甚遠,有的甚至不做無損掃描,但為怕麻煩。我之前花了點時間去做資料搜查,發現市面上確實無自動翻頁掃描機售價,難怪一直未有人做,人手成本實在高。但也不代表這種機器不存在。有人研發DIY半自動的機器,我覺得方便了家用,但始終體積太大而且未夠自動化。最後讓我發現原來有Google的人研究過一個全自動的掃書器,另有公司設計了一個差不多樣的機器出來,但始終沒有量產發售,不知何解。

https://linearbookscanner.org

我自己覺得這是有市場的,不過先要把人手成本節省。自己並非電子機械出身,要按設計圖做出那機器,恐怕有一定的難度,所以暫時未能放在優先項目。自己是對此項目倒是很有興趣,若然碰上機會可能會啟動這項project吧 ; 若然天時地利人和不足,那只好寄望有有心人能把此機器量產了。若有路過的有心人有相關投術而又有興趣發展,煩請留言聯絡,務必一談。

如果要能平衡實體書與電字書之間的功能,恐怕要待科技的發展。說不定有一天屏幕能如紙般薄,像哈利波特的預言家日報或者仮面ライダーW的菲利普一樣。到時每人帶一本空白的書出外,內容可以隨時下載,但閱讀感受就如普通書一般,到時想必各位愛書之人就沒有電子實體之糾結吧。

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

新年與願景

新的一年給自己訂下了一些目標,而這個blog也是為達成目標的手段和途徑之一。以往從來不會訂下甚麼新年目標,一來沒有真正想要的東西,二來怕失敗。不開始就沒有失敗。現在成熟了一點,明白了不行動才會帶來正的失敗吧。

2019年的目標我分為了四個範疇,關係、健康、金錢、事業。

前兩項大概會令人有點意外,我猜比較少在我這個年紀的人會為此訂立目標吧。但先不陳腔濫調地直接說因為它們比後兩重要。如果它們在我50歲的時候會重要,那沒有理由現在不重要吧?再者因為複息效應,現在開始投資在健康和關係,相對成本就會比較低。

關係方面,我想和女朋友可以直接交流,所以目標是年尾考取日語等級,作個起步。或許是N3,或許是N5,下月回港後再搜一下資料。相信即使要找老師也不是問題吧,畢竟是一門知識,再者口音方面真的難以自學,有好老師的話應該會快好多吧。

同時也訂好了,提醒自己要與重要的人定期接觸和見面。如果要有緊密的關係,就得付出時間啊。

健康方面主要是體能。現在我反而沒有之前的注重體型,但體能卻是我十分渴望提升的項目。訂下了幾個徒手動作的目標希望年尾可以達成吧。飲食和睡眠也有,但就隨意得多了。

金錢方面,每月儲蓄是我目前的核心目標。但由於尚未工作,此刻也難以訂下每月目標。所以工作後就可以調整目標。找一份穩定工作是首要目標,之後就是增加收入了。另外就是投資,寫blog記錄是我一個推動自己學習的手段。自從追看止凡的blog和書藉後,對投資理解加深了不少。2019年,可能會涉足盈富基金這ETF吧。(趕客,哈哈)對,不太有insight,卻是我想要的開端。現在在看王澤基博士的《反轉腦袋投資學》的電子書(Google Play Store)。若然止凡系列也有電子書那多好?雖然作為好書之人我也喜愛實體書的質感,但還是希望空間上可以斷捨離一點吧。

最後便是事業,這一是最傷腦筋的,因為未有很明確的目標。作為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碩士生,坦白說自己對未來還是處於一個摸索階段。暫時2019希望自己可以嘗試開展一門副業手作小生意,那怕失敗也好,虧蝕也好,至少賺回經驗。另一樣可以做的事是看書。目標是一年看12本書,而這12本皆為創業/個人成長/管理/事業的書,並寫下短短的書評。或許有更多可以做,例如替自己的社交、脈絡訂下一些目標,容許我繼續啄磨吧。

新年目標只是第一步,行動訂畫和定時調整在往後更為重要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