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

電子書與掃描

之前一直想寫一下有關家父的投資習慣,不過幾翻思考下發覺現在未必是一個好時機去客觀評論他。不想變成一篇有關父子衝突與矛盾的文章,也許留待日後再執筆於此會比較好。
自己是喜愛讀書之人。大部份比較傳統的愛書之人都比較喜歡實體書,我也不例外。但事實上,我是一個電子書的支持者。一直希望取之有道系列能夠電子化,直至最近看到鐘記的第一本著作發行電子書,簡直是喜出望外。個人不知電子書的出版的難度及技術,以自己對資訊科技的理解,相信如果一本書已經出版實體書,再出版電子書的邊際成本應該近乎零。因為內容、排版、設計、教對等經已做好,唯一我未能確認的成本大概就是與google play等電子書平台,是否需要租位或分拆利潤。不管如何,看到亮光文化有出版電子書,也深感高興,希望日後會更進一步發展電子書市場。

話說回來,我既說自己喜歡實體書,何以又對電子書如此支持?電子書與實體書的優劣比較,已不是新鮮的討論話題,所以我也不在此冗贅了。對於此,我的著眼點是"空間"。實體書佔實體空間,電子書佔的只是硬碟空間。若將兩者量化,香港寸金尺土,每一百本書的存放大概可轉換為尺價,視乎擺放方法(展視與否、垂直疊放與否); 電子書則是多少mb一本,用外置hard disk黎計翻的話,概信存放費用高下立見。除了以經濟價值計算,其實就存放書本身也是一個考慮。相信愛書之人都有幻想過一幅滿滿的書牆或書櫃,又可作裝飾用途,我也有過這種幻想。但事實上,書櫃當中,有多少書是常看,未看,會再看? 書這種東西,是知識的載體。擁有一本書不等於擁有內裏的知道,同樣擁一個pdf亦然。買了某本書然後放了十年,騙自己終有一天會看的經歷,我有過。不知你又有沒有?


這種想法可能源自於家裡的地方並不多,也源於裝修出了點錯誤。至於我依舊堅稱自己是實體書的支持者,是因為我認為只有特別的實體書有資格留下吧,也就是所謂的床頭書。每人對特別的定義也不同,但相信隨著一個人的成長,所珍愛的書也會因而有所改變。

回歸正題。有時候出版社確是沒有出版電子書,又或者已絕版的書,只能借閱(我是圖書館的長期擁躉),就令我萌生起掃描書籍的想法。大學時候由於要寫論文,也順便幫教授完整掃描一本書,以揭頁方式遂頁掃描,可真謂廢時失事,回想起也怕怕。去英國前試過把幾本書以拆骨的方式自動掃描,爽快得很,但掃描後實體書亦無法轉贈他人,實在可惜。香港我看不見有掃描服務,大概是怕版權的灰色地帶,外國和台灣也有這種服務,但拆骨與不拆骨的價格相差甚遠,有的甚至不做無損掃描,但為怕麻煩。我之前花了點時間去做資料搜查,發現市面上確實無自動翻頁掃描機售價,難怪一直未有人做,人手成本實在高。但也不代表這種機器不存在。有人研發DIY半自動的機器,我覺得方便了家用,但始終體積太大而且未夠自動化。最後讓我發現原來有Google的人研究過一個全自動的掃書器,另有公司設計了一個差不多樣的機器出來,但始終沒有量產發售,不知何解。

https://linearbookscanner.org

我自己覺得這是有市場的,不過先要把人手成本節省。自己並非電子機械出身,要按設計圖做出那機器,恐怕有一定的難度,所以暫時未能放在優先項目。自己是對此項目倒是很有興趣,若然碰上機會可能會啟動這項project吧 ; 若然天時地利人和不足,那只好寄望有有心人能把此機器量產了。若有路過的有心人有相關投術而又有興趣發展,煩請留言聯絡,務必一談。

如果要能平衡實體書與電字書之間的功能,恐怕要待科技的發展。說不定有一天屏幕能如紙般薄,像哈利波特的預言家日報或者仮面ライダーW的菲利普一樣。到時每人帶一本空白的書出外,內容可以隨時下載,但閱讀感受就如普通書一般,到時想必各位愛書之人就沒有電子實體之糾結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